添加日期:2020年10月12日 閱讀:1623
經常看電影、電視劇的人可能會發(fā)現,很多劇里的主角,他們的成長往往要經歷一段痛苦的、受盡排擠的階段,被旁人嘲笑、冷眼、欺負,后來他們堅強成長,逆襲眾人,走上人生**。為什么編劇都喜歡給主角安排一段如此虐心的遭遇?心理學里的“替代性排斥”現象也許能解釋。
替代性排斥的基礎
一、心理基礎
心理學家發(fā)現,被排斥是一種特別痛苦的體驗,這種痛苦很容易觸動別人。當我們看到他人被排擠、被打壓,會感同身受,體驗著相同的痛苦,這就是替代性排斥,這是我們同情弱小的心理基礎。所以,觀眾們看到主角被排擠,會把自己代入,跟主角一樣積累壓抑的情緒,繼而對后面的逆襲劇情有更多的期待。
人們對“被排斥”的厭惡是與生俱來的。人類靠著合作獲得生存和發(fā)展。在原始社會,被排斥等同于被放棄,性命難保,因為一個人很難脫離社會獨立生存。于是在進化過程中,對排斥的敏感被刻在了基因里。這份敏感不僅僅針對直接被排斥,間接排斥如“目睹”“聽聞”,也會有反應。因為這個群體今天可以排斥別人,明天也有可能輪到自己頭上,對排斥保持警覺是人的本能反應。
二、神經生物學基礎
如果我們感覺到被同伴拋棄,會形容自己“被刺痛”“心碎了”,這其實是真的。研究發(fā)現,被排斥所激活的大腦區(qū)域與身體疼痛激活的區(qū)域是一樣的,被排斥就如同刺痛一般。被排斥會讓人退縮,情緒變消極,而目睹這一切的旁觀者,也會有類似負面反應,只是程度相對較輕。
由于能感受到他人被排斥的痛,面對別人尤其是弱小者被排斥,我們會有兩個反應:攻擊排斥者和補償被排斥者。就像在任何關系中,我們都會遠離或指責有霸凌行為的人;如果出現網絡暴力,大部人也是聲討、斥責那些欺負、打壓弱者的人。
文章來源: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廣州金孚互聯(lián)網科技有限公司-1168醫(yī)藥招商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http://www.pndqq.cn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.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1168醫(yī)藥招商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
3.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4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聯(lián)系郵箱:2817276005@qq.com。